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2篇)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级本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一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本班68名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一、备好课,上好课。

  一年级一册的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要求学生认对、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并且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要求会写。这么大的学习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而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拼读、识字产生厌恶。面对本班的68名学生,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备学生,写教案,制作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辅助教学,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后,我针对教学实际,坚持进行反思,努力调整教学策略,争取每天进步。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文教学中抓常规。

  面对一群新生,我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心”。心齐了,注意力集中了,课堂常规自然跟上了,我才有了与学生自然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和谐、活泼的氛围,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加亲切,充满激情。我特别注重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请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你的声音真美”“你的回答太精彩了”„„简短的评价,更让学生满心欢喜,积极思考。在师生不断互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日渐浓厚,学习常规不断进步。要想学生在整个课堂兴趣盎然,教师教学的策略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获得家长的支持。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成长,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及时和家长探讨学生的行为表现。一起研究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实现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

  要想当好一名任课教师,就必须要理解和把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因为它是指导我们备课和上课的标尺。假期里又将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解读,使我对课标的理解更深刻了一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对于这一理念,我的体会颇深。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它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从小热爱语文,喜欢学习语文。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更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都来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尤其是通过语文课堂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从而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首先,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它准确、精炼、优美。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给学生以诗情画意般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其次,引领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这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读书,读好书,遇见美文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也可以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向学生推荐,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与我们一起品味书香。随着的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语感也就更强了。

  对课标的再次解读引起我更加深入的思考,让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的方向,我会努力践行新课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作文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更顺利地开展作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对语文课标中写作教学进行学习,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对写作教学的粗浅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写作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写作教学之本,绝不能为了学作文而去教作文。《课标》中还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说作文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要为学生服务。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要为学生服务,这是作文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我要写”“乐于写”是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须臾不可少的学习情感。小学习作教学更应始终把“我要写”“乐于写”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我要写”“乐于写”的书面表达习惯,使学生达到“需之切”“乐其业”的境界。

  二、小学生习作,特别要强调“我手写我心”。

  了解学生,知道他们有哪些生活经历体验,引导他们写出来。作文的实质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写作过程就是利用内部语言思维、表达的过程。先说后写是开始学习写作的好方法,这是学习使用内部语言构思写作的过程。就是到了高年级也应该有适量的先说后写。

  三、习作教学应该是“习作两条线”,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

  一条是生活习作,从写“放胆文”开始,写自己的生活,所见、所说、所听、所想,养成经常写的习惯。另一条是系统习作训练,从三年级开始,也从写放胆文开始,逐步学习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逐步学会观察、学会习作,把自己的习作写得好一些,更好一些。通过这两条线的训练,养成“有内容”“会写作”的习惯。

  读写结合”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在大量阅读中学习写作。

  大量阅读既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写作能能力,更能塑造人格。

  四、小学生作文的评价重在展示交流。

  《课标》中指出: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运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是“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的要求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展示交流既可以促进学生“乐于写”,又可以评价出真实的写作能力。至于写一篇作文式的考试最好在高年级进行,而且要与平时作文结合起来全面评价。一篇作文定输赢的做法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习作就是习作,是自己练习写作。决不能拿“作文选”作为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标准。要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多做纵向比较,只要学生努力了,进步了,写出来的作文说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就应该是他自己的好作文。做横向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习作,学习同伴的习作,承认自己的差距,树立信心提高自己。

  《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从各阶段目标上看,写作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要超越阶段性特征,要从情感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另外,三维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具有整体性,写作教学自身也具有的整体性,不要把写作教学分的支离破碎,那样会“按下葫芦起来瓢”——顾此失彼,要以激趣——积累——思考——表达——交流为主线促进写作水平整体提高。再其次,写作能力与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一起构能了语文能力,同为语文素养,所以要整体考虑他们之间联系,以大语文观进行写作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少认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五、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5

  2月19日我参加了由兰山区组织的教材培训活动,听了王艳芝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一年级人教版新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一、新课程的教材的理解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8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界。这8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文34篇,有2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不注拼音);选读课文5篇,内容丰富多彩。识字课形式多样,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诗歌、谜语、谚语等形式。“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特别是课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本册教材中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课后的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书后的生字表(一)列出了全册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二、对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首先,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它准确、精炼、优美。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给学生以诗情画意般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其次,引领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来说更应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喜欢阅读,主动阅读。与此同时还要教导学生注意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在这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读书,读好书,遇见美文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也可以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向学生推荐,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与我们一起品味书香。随着的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语感也就更强了。

  最后,王老师还跟我们讲解怎么才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让我懂得了,真实、朴实、扎实、厚实的课才是一节好的课。通过这次的培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在漫长的教学路途中我会更加的去完善教学工作。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6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本人受益匪浅,新课程的改革,为今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要求,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确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正确评价学生,做到与学生共成长,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要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初中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培训学习,使我的评价观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人。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关键,确立目标、发奋努力、追求成功在此一举。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分析对象,来适应初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教材是初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而课程改革其实质就是教材的改革,只有使用了好的教材,才能获取好的教学目标,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培训学习,我体会到要上好初中语文课,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为了适应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初中语文课程的要求

  按照新的教改目标要求,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有创造性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采用目标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按照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情趣爱好为出发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有内容和有方式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初中语文与他人交流,发展用初中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查阅、交流和互动等方式,学习并使用初中语文,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把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重视学生学习初中语文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要注重过程,区别对待,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初中语文及其文化、对初中语文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初中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加强策略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设计提问的活动,让学生们先讨论,再解决,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以求做到共性统一,个性张扬。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五、体现课改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在新课程基础上科学地整合并使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们应不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我们的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用浅易的初中语文来表达,提高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用初中语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有错误,鼓励学生开口。创造真实、有趣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初中语文思维。

  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师与教材的和谐统一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信息媒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现行的教材极富德育意义,它图文并茂,每课时无不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寓德于教,引导学生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是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总之,通过培训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正确评价学生,做到与学生共成长,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诱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好初中语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7

  自己97年毕业至今已有20xx年,应该说自己参加工作的年头也不短了,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现在应该出些成果的时候了;而且我还听很多人说这个年龄段应该是工作和生活黄金年龄,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工作情形如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有着生命,有着活力。但自己现在却不知怎么了,对于曾经热爱的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天天早来晚走的,你在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敢表达、会表达的越来越少了,这种学习状态,成绩能高吗?挫败感越来越强。内心有时还有这样一种想法,下一次再分科不教语文了,改教数学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问了自己很多次。

  有幸的是暑假期间,学校布置我们学习了20xx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昨天又听了张静教研员关于《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在学习与倾听中让我心中那个为什么的问号慢慢变成了半个句号。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重书本,实践不够

  课标中,在“课程性质”一部分增加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我觉得课标在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想想也是,我们每天学语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这才回到了语文的本源。比如我们每学一篇课文,或教学生学生字,或教学生学词语,或教学生学阅读,或教学生学习作,我们教来教去,最终目的还不是让学生把这些生字、词语、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吗?这也正是说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自己平时的教学恰恰只是就书本而教书本,学生总是学这样空洞的语文,兴趣能大吗?

  二、想法有,坚持不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努力把指引学生写一手整洁、漂亮的字作为自己教学中任务之一,为了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方法用了不少,打字头,搞评比,实在不好打手板,可效果还是不理想。

  而20xx版课标“对写字教学更加重视”,让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课标中的这些语句在告诉自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试想效果不理想,是不是自己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呢?

  三、朗读有,自然不够。

  四、引导学生读书有,展示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不够。

  五、引导学生表达有,个性表达,创新思想不够。

  六、指导学生作文有,修改不够。

  如果在今后的教学我能将这些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努力克服,学生是不是会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了,这样学生的成绩是不是也能提高一点呢?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语文教学又将进入一个深沉探究的新时代,让自己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思考着,改变着,收获着……在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研究让自己的那个句号越画越园吧。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8

  近日,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发布。此次课程标准在多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调整。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与领悟,使我对英语课程教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能够对标准和要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收获颇丰。

  首先,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英语的核心素养要求。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不断强化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明确了阅读依然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新《课标》对阅读要求的字数变多,难度变大,突出强调了学生对英文文章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就更高了。我认为在这方面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指导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并逐步增强语感,逐步养成按意群阅读的良好习惯,并能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练习和实践,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通过课内课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机会去了解英美文化,使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拓展学识广度,拓宽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自学能力。通过阅读技能的培养,阅读策略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新《课标》倡导教育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在这近三年的疫情期间,信息技术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创新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从直播上课到在线学习,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包括一些多媒体、云应用等,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可能。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来进行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们通过云应用的使用,在上面进行留言互动,老师们可以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课后的一些活动和工作都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利用在线题库,系统组织测验和布置家庭作业,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家长也可以参与互动,了解教学进度与学生表现,督促其课后复习工作的展开。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版)》的重大变化不仅在于要求更加严格,而且还要求有创新精神与灵活掌握的方法。未来的英语教育也将更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全面来临,对于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秉承严谨认真的态度,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生们英语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9

  x月x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师范大学文学院xx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从中我了解到新课标主要涉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五个重大变化。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理论还要有实践来践行,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不负学生所望! 篇五:学习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培育,“实践”在具体情境中得以开展。缺乏学习情境,实践活动就是没有依托,素养也就无从谈起。知识不根植于情境,就是抽象的,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就不会在学生的身体里生根发芽,这样靠机械记忆习得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或无法被运用。

  例如文化自信。

  《新课标》中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是靠口头说教来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是要让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阅读表达中真切感受汉语承载的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内在情感。

  语言运用

  《新课标》中的表述是这样的,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我们一定要厘清一个事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根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不能简单地将“双基”等同于素养。现在我们已经愈加清晰的认识到,“知识”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使用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在做事中完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成为学生探究、实践的对象和使用的资源,才有可能得到内化、转化,并升华为语文素养,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实际的价值。

  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其主要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脱离语言文字的实践来谈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如同空中楼阁。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寒假期间,我和同事认真阅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共同编写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感触颇深。

  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

  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标准”除制订了当代课程标准外,还对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未来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时在书后还附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摘录,使我们有的比较,更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适合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四、具体操作有章可循

  “标准”制订不但全面详尽,而且课后还选编了一些语文实验教科书课例,课例后面还有教科书编写者说明,《解读》中的这些细小环节对于我们非课改年级来说,无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及改革的思路,使我们有章可循,有葫芦可比,我们这些非课改教师有了这本课标,再经过我们的努力探讨,实践,怎么可能画不出有自己特色的“瓢”呢?我们的目标:让中国的先进教育经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以上就是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心得体会,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文教育也会越来越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也希望能在语文教育这片天地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少认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五、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我从教已经30年,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在这个似乎短暂而又漫长的教学过程中,自己对语文《大纲》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近2年来,自己有幸参加了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大家都在研究语文《新课标》,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自己通过不断研修、实践、摸索,对初中语文《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14个方面。

  1、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2、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3、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4、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 要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5、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6、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 “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 “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7、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8、批改作文要针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9、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10、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不可替代。课改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决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学、否定接受学习。第二不论是对教师和是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就近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没有相同的经历,不可能有相近的感受,更很难有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学生,必须站到学生的立场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

  11、以“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

  12、以“学”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

  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 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 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 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13、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那么,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听说读写、探究思索等 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不为技术 经验或工具理性拘检、束缚,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应答世界,表现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追求,应当为学生的终身 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如果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有些老师存在这种情况,结果造成了学生厌学,语文课堂索然无味。相反,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 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14、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阅读教学中,不光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而且思想情感态度也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演变。4月9日至13日,我们莱州市举行了语文优质课复赛,选手们分别讲授了散文、诗歌、文言文三种不同的文体,教研员刘东方老师一直对评委和选手强调,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同时,她也从新课标出发,指导老师们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在本次比赛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课例。凡是听过课的语文老师都说,这届语文优质课评比是最有语文味的。

  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精髓、实质,然后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上出新境界!

  语文同仁们,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通过这次讲座,我看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一,在语文课程性质方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是,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来说,学习的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不在其内。它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

  第二,新的课程标准还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一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等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另一方面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字的自由”,但是,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来说,学习的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不在其内。它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

  第二,新的课程标准还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一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等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另一方面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更要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

  第三,新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板块,也是一个重难点。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教育教学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的,即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这次讲座就像是为我这样的新战士行军前的饯行宴,授予我基础的理论知识,又告诉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鼓励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探索、理解和运用,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针对新课标的一些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学习,钻研其与旧课标的异同,并着重关注基础型、发展型与拓展型这几个学习任务群,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通过学习《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我弄清了小学语文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不仅姓“语”,它还姓“小”。它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准。通过学习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作为一年级的老师,由于接触学生的年龄小,加上一些家长会给孩子灌输教师权威的思想,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不能有效沟通。

  那么,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通过学习,我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经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它使我的教学目标更明确,在工作中更能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日后的教学方法,现略谈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从以往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目标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我们要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所以,在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三、对阅读教学理念的一些新表述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要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化了。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看来,课程标准对教师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打通听说读写、提高语文实践活动质量有很高的期待。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

  总的讲,新课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使我们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工作之余,我又一次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研活动,构建和楷高效的语文课堂。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确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新”的原因:

  1、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每门学科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

  3、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4、特别突出了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5、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通过新课程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再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

  3、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在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道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我会认真学习有关资料,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力求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引导”,获得新知。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再以我们熟悉的考试升学率为例,它本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对其本质意义严重忽略,而经常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很不恰当地夸大和强化了。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使评价导向发生偏差。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很难落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新课标发布之后,作为新时代师范生我们及时进行了研读。经过研读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强化素养导向。“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单单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运用,在实际的语境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和审美能力。

  第二,聚焦学习任务。“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大不同层面的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新时代师范生应多多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了解相关方面的任务群,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在安排学习任务群时要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第三,关注学习情境。“新课程”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新时代师范生,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只是老师一味地讲,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四,注重质量标准。相较20xx版课程标准,“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相关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这要求我们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时,不能只单单关注教学进度,更应该关注教学质量。

  作为新时代师范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以后投入教育事业打下夯实的基础,做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奉献的优秀教师。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9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地位重新作了科学的概括,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那么,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语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呢?通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从中感悟到,要落实这一核心任务,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四个性”。

  一、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多元文化,去实现语文教学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这一目标,从而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践性

  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在组织协调学生对文体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又促使文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推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教师爱护、尊重和期特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信任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激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的。

  四、开放性

  语文是社会交际工具,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交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必须把语文课堂建设得开放而有活力。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而且要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充分运用课程标准所列出的20多种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既能够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提高,又能获得跨学科,多角度的知识。

  过去,学生只是通过读书来学习语文,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语文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毕竟已经是过去。如今《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把语文学习以轻松,活跃的本身真面目还给学生,学生可以尽情“享受”语文了。就让我们一起来把那一颗颗充满童真的心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放飞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吧?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0

  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第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二、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第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1

  通过参加学习了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培训,让我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的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这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工作中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

  下面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第一,通过学习,

  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第二,通过学习,

  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三,教学中,

  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第四,在教学进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我还会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宝贵的知识。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2

  今天,我学习了《初中语文新课标》,感受颇深。就其中的几点,谈谈我浅薄的认识。

  一、语文学科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标》中告诉我们,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对学生就放不开手脚,心里总想着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比如,我在教学生仿句时,总觉得他们写的不够完美,不太尽人意,总想把自己认为所谓的标准答案展示给他们,唯恐他们特别是中下等生答不出来。其实我这么做事没啥太大的必要,学生有时思维的跳跃性很大,很有创新能力的。如学生在仿句中这样写到“当一个人垂头丧气的时候,他忘记了2希望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一无所知的时候,他忘记了学习知识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责怪别人的时候,他忘记了宽容他人是一种习惯”等等,而且有些中下等生写的也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说,这个时候,老师就不要给学生记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了,而是顺势积极鼓励学生,给他们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获得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

  二、突出语文课标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我们会脱离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而讨论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有时我也会注重这一点。对于文中难理解的语句,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对本文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结果是适得其反。学生不但没听懂,而且也不会运用。所以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是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再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文中的美词、美句、美段进行赏析,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感悟,在书上做好批注,各抒己见,教师对他们的见解以鼓励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小练笔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重视阅读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新课标》中也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应该贯穿始终。这样就有必要对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和阅读篇目,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注重积累,注重感悟和整体把握,更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3

  7月17日,北师大文学院的张秋玲教授为我们讲析了“你知道吗?知道多少?”这个话题,首先,她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源头和起因,富有逻辑地讲析了有关课改的几个问题,主要强调了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以此促进学生自身精神的成长。接着,她讲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融入社会,谋求发展,成为一个能生存下来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型人才的人。

  7月18日,清华附中的崔琪老师为我们培训了“怎样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个话题,

  让我知道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素养:

  1、 坚持读书;

  2、 广泛积累;

  3、 要有规划;

  4、 勤于思考;

  5、 做个好人。

  教师的一生要光明磊落,要善待生命,不要透支自己的睡眠,更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效率,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表达。

  最后,崔老师的讲析让我们知道了传统式作文教学的五个弊端以及互动式作文的操作流程,让我明白了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文才会事半功倍,也才会让教师真正淡出教学,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正的好作文来。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4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在5月6日线上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版)》的解读。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的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小学语文低段注重提高孩子的识字量,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成语接龙背诵、古诗文诵读、每月共读一本书等三管齐下的办法来激发孩子的背诵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比如说利用节假日的契机,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教育培养的孩子是为了孩子个人,也是为了家庭发展,还有社会竞争,也有国家需要。这些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家国需求。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最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社会主义为发展服务,为人民幸福服务,为党和国家的需求服务,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5

  在这学期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语文”两个字的含义相信大家都明白,简单的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学好语言和文字。书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明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方面倡导: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针对小学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则是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要求学生平时多练字多写字贴,告诉他们正确的写字方法。字也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从字迹当中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方方方面。作为一名老师就更要能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是钢笔字还是粉笔字,而且平时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通过学习,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习,切实地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6

  寒假,学校组织全校老师学习了《课程标准》。学习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7

  学海无涯,当置身于知识浩渺世界中,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惊叹于自己的浅薄无知,无法将书籍从手中剥离,深深地谴责自己学艺不精。于是乎不知不觉加快了脚步……

  一、对“进行交流沟通”、“文化”的思考

  课程理念中指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前面学习了,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认真解读后,更深入的理解语言文字在交流沟通、信息传递、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交流沟通”首先要组织好语言文字,使它具有逻辑性;其次要将语言文字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还要关注交流双方的表情、感受。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交流沟通是一种能力再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习过程会给学生的交流沟通提供非常广阔的平台。此处,反复出现了三个“文化”,而且是层层递进的,可见,“文化”在育人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是从积累与运用的层面上说的,“提升思想文化修养”是从品德与能力层面说的,“建立文化自信”是从精神与灵魂的层面上说的,最终落脚点在文化自信上。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我们应当努力学习文化,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

  二、对“典范性”的思考

  课程理念中指出“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范性指可以作为榜样而起示范作用的人或事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包含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强调课程内容的典范性,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所学的课程内容需经过精选,要求文质兼美,而且要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这样的课程内容,它的内核是有广度和深度的,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即完美的使强调和突出相契合。学习过程中,遵循课程内容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目标,努力做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建立文化自信。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8

  20xx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旧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有一些明显的改动。例如:部分学段要求学生会写的字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评价意见等方面又增加了一些具体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经过改动后,20xx年更贴近了新课程理念。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做了上述的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六年学生毕业时,脑子里的东西都一模一样,这是以前语文教育的失败之处。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萨特那句“存在即合理”,给了所有人不改变的合理借口。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只有常学常新常改变,我们才能做的更好!共勉!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9

  最近又一次静下心来读了《20xx语文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特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更新。

  1、20xx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学习注重与听说读写和生活相结合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还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目标与内容及评价的新强调

  (一)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变化最大的是识字与写字

  第一学段(1~2年级)把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减为1600个左右,其中(800-1000)减为800个左右会写。增加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要求。关于学习独立识字。原先只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新标准增加了“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的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会写字的数量由(1800)左右减为1600个左右。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也是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

  新标准虽然降低识字写字量,并不是轻视识字写字教学,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写字的学习过程,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二)关于阅读教学

  1、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低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学段不少于40万字,高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合计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不少于145万字。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阅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精读的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3、强调“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新标准增加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提出了两个防止:一是“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二是“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常常出现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现象,学生极少阅读课文,便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或者对文本仅浮于浅表地蜻蜓点水,随即天马行空过度发挥。

  以上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读好文本。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引导学生读通文本。

  ②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对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全文内容和文章主旨情感都应该理解到位。

  ③引导学生读好文本。

  (四)强调习作的阶段性特点

  20xx版标准在习作要求方面,更突出了阶段性特点

  ①强调了第一学段写话,应着重指导学生清楚连贯地表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一是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连贯。二是指导学生把词扩展成句,三是通过问答听写培养学生清楚连贯的写话能力。

  ②第二学段指导学生学会写段、短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训练:一是抓住重点词句意思去仿写,二是抓住顺序去观察,三是抓住记叙文要素去叙述,四是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③第三学段指导学生学会写篇。高年级要加强读写结合训练,掌握读与写七条规律,学会“读中学写,写中再读,读写结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给我们提供了七条读写结合规律:一是从读中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二是从读中学归纳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三是从读中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拟写作提纲;四是从读中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五是从读中学捕捉文章的重点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六是从读中学品评课文,作文练自己改作文;七是从读中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练观察方法。

  (五)语法修辞知识要重视应用性

  1、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在所遇到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概念、定义进行讲授与操练。

  2、强调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应用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落实课标精神呢?

  ①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

  ②紧扣文本,领悟语法、修辞之精妙。

  ③情感朗读,体会语法修辞的表达效果。

  ④注重训练、运用语法、修辞,规范美化语言。

  最后谈谈“关于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不能厚此薄彼,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统一,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在品词析句中体现二者和谐相生的自然融合。

  3、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相生的路径。

  4、在听说读写中追求二者和谐相生的境界。

  总之,学习了《20xx语文课程标准》,我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更明确了。决心努力以课程标准来指导自己钻研教材,备教材、学生、教法学法,设计教学方案,将课程目标要求融入到自己的课改教学模式等实际教学活动中。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30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和困难就是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知识的灌输压制了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初三阶段,老师和学生们在紧张激烈的升学考试中挣扎,追求成绩,却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和升华。这个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阅读理解,为了应试,学生记忆了各种答题技巧和模板,反复训练,最后达到能写出满分答案的效果。但是很可惜的是,那些优美的阅读篇目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阅读是为了做题,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实在是很可惜。

  语文课在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是语文课程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语文是和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语文课只有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在学有所得的同时学有所用。比如识记字词,除了要学会读写,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使用。学写作文,除了完成课堂和考试中的作文篇目,更需要在生活中会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学会用文字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另一个发挥语文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和审美品味。

  三是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教师的评价应当是丰富多样的。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师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其实,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当做到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进行肯定的评价,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丰富自己的评价方式。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31

  自20xx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发布以来。我对之充满着未知的好奇与期待,几次想静心研究,都被繁琐的教学工作给耽搁。庆幸的是在临近开学之际,在学校精心组织下,全体教师开展了关于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的集中培训,在省教科院专家的细致讲解中,我对20xx新课程标准有了全面的了解: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相较于20xx版课标,20xx版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的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的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幼小衔接。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结合专家的解读,我有以下思考和感悟:

  一、转变观念,培养“核心素养”

  为培养未来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新课标”在总目标第一条就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要求“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而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凭依,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强调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语言运用”强调培育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思维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崇尚求真创新的品质;“审美创造”强调涵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是相互融合渗透的,四个方面在一个学生身上的综合表现才叫核心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念,“以文化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一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平时布置作业,也应多布置阅读任务,少布置刷题作业。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涵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要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带动起来,融汇到一起。通过品读语言、体味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树立文化自信。

  二、创设情境,落实“学习任务”

  新课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从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面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下分学段明确了学习目标、内容、教学提示及评价指引。学习任务群将课程内容明细化、具体化、情境化,便于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对某年段、某学段、某单元甚至某节课究竟要完成什么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有底,学生心中有数,有利于查漏补缺,复习巩固,有助于发展提高、延伸、拓展。

  “学习任务”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要深入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设计,构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学习任务群,组织好课堂教学。一是必须有单元整体意识,将每一节课、每一点学习内容放在单元整体框架之中,也就是学习任务群之中去考虑,才能充分发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我们可以以教材的单元构建学习任务群,也可以突破教材编排,根据实际需要去重新构建新的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二是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学语言、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一味追求所谓的“分数”。

  三、关注评价,科学“质量评价”

  学业质量评价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新教学,同时也包括新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进行学习评价和考试命题改革,过去的课标没有,也是我们的困惑。新课标没有回避这些问题,明确了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评价,并它的理念,方法,做了完整的阐述。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对于推动评价改革,多元评价的设计,考试命题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与基础作用。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学业质量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之间的关系的比喻,觉得特别贴切。说我们衡量一个人好不好,专门用一个词——“人品”来指代,那么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人品?一般来说,会创设一个情境让被评人做事,如与他一起喝酒等,然后观察其表现,判断其酒品如何,再推论其人品。如果说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是人品,那么学业质量标准就是酒品,而以某个知识点的目标来描述的内容标准就像“酒量”。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整天在评“酒量”,而没有评“酒品”,不关注过程与方法,不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教师整得那么忙,学生逼得那么苦,却没有很好地实现育人效果。新课程要求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考试命题、作业布置都要关注学科学业质量,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就是要测评“酒品”,而不是“酒量”。因为酒量高低无法直接推论人品好坏。

  四、注重发展,提升专业素养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下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条目,凸显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指明新时代语文教师发展的主要路径,“教—研—培”相结合,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多主体参与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除了强调夯实专业素养,如“不断丰富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等,还将文化素养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跨学科能力等纳入语文教师素养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变局的应对能力。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的学习活动、开放的探究空间,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可以说,教师素养是顺利实施课标、推进课改的重要保障。

  基于此,教师迫切需要以各种途径廓清认识、更新理念、提升与未来教育匹配的能力素养。一是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建立课程意识,真正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二是要多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新课标下完成教学任务,必然要创设真实情境。情境创设、任务活动设计是新的理念和方式,我们要尽可能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和关于学习情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这些研究成果吸收转化,关注生活,关心时代发展,为创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做准备。

  从新课标到新教学,需要我们所有的老师共同努力,读懂、读透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精神,探索指向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把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体现在我们每一节活生生的课中,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32

  自己97年毕业至今已有20xx年,应该说自己参加工作的年头也不短了,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现在应该出些成果的时候了;而且我还听很多人说这个年龄段应该是工作和生活黄金年龄,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工作情形如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有着生命,有着活力。但自己现在却不知怎么了,对于曾经热爱的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天天早来晚走的,你在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敢表达、会表达的越来越少了,这种学习状态,成绩能高吗?挫败感越来越强。内心有时还有这样一种想法,下一次再分科不教语文了,改教数学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问了自己很多次。

  有幸的是暑假期间,学校布置我们学习了20xx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昨天又听了张静教研员关于《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在学习与倾听中让我心中那个为什么的问号慢慢变成了半个句号。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重书本,实践不够

  课标中,在“课程性质”一部分增加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我觉得课标在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想想也是,我们每天学语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这才回到了语文的本源。比如我们每学一篇课文,或教学生学生字,或教学生学词语,或教学生学阅读,或教学生学习作,我们教来教去,最终目的还不是让学生把这些生字、词语、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吗?这也正是说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自己平时的教学恰恰只是就书本而教书本,学生总是学这样空洞的语文,兴趣能大吗?

  二、想法有,坚持不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努力把指引学生写一手整洁、漂亮的字作为自己教学中任务之一,为了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方法用了不少,打字头,搞评比,实在不好打手板,可效果还是不理想。

  而20xx版课标“对写字教学更加重视”,让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课标中的这些语句在告诉自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试想效果不理想,是不是自己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呢?

  三、朗读有,自然不够。

  四、引导学生读书有,展示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不够。

  五、引导学生表达有,个性表达,创新思想不够。

  六、指导学生作文有,修改不够。

  如果在今后的教学我能将这些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努力克服,学生是不是会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了,这样学生的成绩是不是也能提高一点呢?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语文教学又将进入一个深沉探究的新时代,让自己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思考着,改变着,收获着……在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研究让自己的那个句号越画越园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