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合作学习心得(精选12篇)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1

  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20xx到20xx年,教育部先后公布和实行了《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一系列的剧作充满了改革精神,富于时代气息,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新时期的到来。新的语文课程要求体现核心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教师不再是统治者,而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由过去的“主导”退居“引导者”的位置。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都变为以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主,一切的教学形式都以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前提。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新形势,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便是具有实践精神的一次新的新课标体验形式。如何将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恰如其分的运用好,相信是所有致力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园丁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的问题。在此,结合我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和大家共同学习,希望能把“小组合作学习”这种语文教学的新方法运用的更充分有效。

  教育学里提倡“因材施教”,我认为在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时,也应该充分考虑一个类似的因素。我所处的学校地区偏远,以来自各乡各村的农村孩子居多,如果不考虑学生因地区差异造成的差距,而贸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不能将这种好的教学方法优势最大化,终究可能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现代,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也逐渐和教学相结合,农村中学的学生们也不再是不是网络的“信息盲”,相反他们更易于接受新的形式,每个星期两节信息技术课可以让学生们更广阔的了解这个世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但较城区中学的学生而言,乡村中学生们仍然略显内向和羞涩,在语文课堂上,能大胆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学生仍然只是个别。其实很多学生有着新颖的观点和强大的理解力,但由于地区观念的差异,绝大部分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开口去表达,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养成,或者轻易就能改变的 。这样看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农村中学生中的开展将有着它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首先特殊性。体现在这种新的教学形式,面对的主体是特殊的。他们所处的相对闭塞和落后的社会环境,让他们保留了更多人性的淳朴,却也抑制了他们张扬个性的自由向往。

  其次是必要性。简言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由于面临难题,我们的教学变革才更具挑战性。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格外的耐心和细心去启发和引导,致力于培养他们主动,充满阳光的学习精神风貌。

  于漪老师曾提倡将语文课上的实惠一些,朴实一些。由此,我也总结自身在实践“语文

  新课改将学生推上课堂主人的位置,还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是一种创新变革。但教师并不能退居一旁,正如于漪老师说的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那现在我们有义务好好的利用首席的权利,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形式中获得更多乐趣。以下是我们这些首席需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做的:

  1, 巧妙优化小组结构。

  课堂活动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的过程。组别的划分,组员的搭配也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步骤。当然我们可以说一句,让学生自由组合,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长此以往,或许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知道他们谁更喜欢和谁玩,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却不一定理想。所以小组应该是全班学生学习时效果最佳的一个最优化整合。针对每个学生之间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素质的差异,课采用“好+中+差”的搭配模式。一六人组合一组为例,每一组中,三类学生所占比例依次分别是33%、50%、17%;相应的具体人数分别是:2、3、1排列。这样做到优势互补,三类学生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与反作用。当然老师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班级的具体的情况,灵活的安排。这种编排法定主旨就是:将学生的优势最大化,劣势最小化。

  2, 灵活安排发言人。

  在具体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经过一番热列的讨论之后,真正愿意或敢于站起来发言时,相对于讨论时代激烈,则更显冷清。一个学习小组中,发言人往

  小组合作学习”新形式后的经验,提几则优惠小方法,和大家共勉。

  往集中表现为某一个人或某两三个,剩余的两三名便渐渐的变为小组中的听众,一不小心,还有变为小组活动发言时的隐形人的可能。即使被老师强行要求发言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不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算作应付,便是站着一言不发,呆若木鸡,当然,这是有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意的 。学生不愿发言,除了前面提到的社会地区观念差异,更多的是学习习惯的强化不够。对此,我觉得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教师要提前尽快实施“首席”的权利,灵活发言人机制。按时间划分(每周、次或者每天轮换发言人);按性别来划分(男女轮换);按学号划分(单双轮换)等等。总之,在灵活的变换中,督促指挥,养成学生发言的吸干,渐渐化被动为主动,使每个学生都保持一种学习上的适度紧张感:说不定下一个发言人就是我!老师们,充分发挥你们精彩的点子,和学生身上的“惰性”因子斗争到底,努力使“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在你的课堂上大放光彩。

  3, 创设场景,变平板为生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利用好语文学科本身的特色,想办法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逐渐浓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问文字语言的魅力,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引,那引导之后,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呼吸。,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略谈一二,苏教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内容和主题对学生而言不难把握,对于整个故事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尝试着让学生们按小组分配分角色演绎的方法。

  毕竟想要把人物演好,首先必须要去了解人物的行为,然后还要揣摩这个人物形象当时的内心以及神情,动作等等。任务布置下去后,各个小组都忙的热火朝天,连平时被提问到后站起来一言不发的学生也全力以赴,结果当然出人意料到精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演绎,对人物的理解更加的具体深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大增,组员之间增进了友情。当然,通过这次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小组的形式也进一步的巩固了。爱玩是每个学生,或者说每个孩子的天性,“小组合作学习”使玩有趣的同时又有了意义,做到了两全其美。

  4, 为小组合作学习引入竞争机制。

  曾经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听一位教师提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一个细节:让学生进行“PK”。“PK”是“Player Kills”的缩写,在超级女生节目中特指 两人去留问题。将时尚的因素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更体现了教学的创新意识。在这里,不妨将这种理念二次利用,将PK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赋予“小组合作学习”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力争上游的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课堂问答氛围。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的诵读欣赏,我一直坚持用小组PK的形式去教学。诵读欣赏旨在锻炼学生朗读欣赏的本领,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诗歌主题的体会。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每组组内互相诵读,选出一名代表和其他小组两两PK,得分记为A、B、两等级。然后相同等级的再比赛,最终得A的组别获胜,组内成员都有奖品。由于带有竞争,奖励等因素,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人诵读,其他人都聚精会神的默默关注,内心打分,这种适度的竞赛紧张也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形式更加立体丰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形式,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结合具体地区、学校,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班级之后,这种已经渐渐普及的新教学方法,依然闪耀着它独特而璀璨的光芒。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使它灿烂永久。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我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不能说全面, 只是我漫长教学求索路上的一小步,前面的路途还很长,语文这门学科,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热情去诠释和丰富,我们一起努力吧,为了中国人的语文,为了可爱的学生们,还有让人期待的明天。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2

  近几年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本期,我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工作: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进行小组学习法的首要前提是分组,我对全班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合理配置,以利于形成优等生主动帮助中等生、后进生,中等生、后进生主动向优等生学习,活跃学生带动沉静学生的学习环境。并民主推选每组的组长,落实组长职责。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在分组时,每组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小组学习中调动学习气氛,增强合作意识。如我们五年级45人,我按上述的标准各分成9个小组。5个人为一组。组长由学生自己推选。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最好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每次活动我给学生以明确的任务,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有章可循,避免讨论的随意性;各小组长在组内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负责协调交流和讨论的组织工作,使成员都参与进来;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学会探究的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组长"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发言人要代表本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三、 照顾全体学生,重视人人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困。活动中,我鼓励所有的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发表意见,和同学交流感情。在这其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点拨,并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和上课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深化。如角色朗读、表演、辩论、演讲等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四、小组合作注重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小组学习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给学生以独立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个体的思维往往带有独特性,学生自身的感受由于其个体阅历、体验的差异带有主观倾向,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也会有所不同。我通常先安排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另外,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能为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五、提供充分时间,保证从容参与。

  合作活动是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在课堂45分钟内,我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这一阶段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如小组成员间的比赛等,但大体以讨论探究为主。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见解,互相交流,互相探讨。

  六、加强感情交流,做好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报告员不能只有好学生充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二个,可以经常换,具体由各小组定);也可以针对某一组的学习成果大家再次展开讨论补充。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七、运用激励机制,进行正确评价。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我认为小组学习中的评价只有让学生参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比比哪一组学得更好,哪一问题探究得比较好,哪里还需要改进等。教师适当点评,并关注小组活动的整个过程,特别要关注那些落后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激励。

  总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3

  总结一: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工作总结

  近几年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本期,我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工作: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进行小组学习法的首要前提是分组,我对全班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合理配置,以利于形成优等生主动帮助中等生、后进生,中等生、后进生主动向优等生学习,活跃学生带动沉静学生的学习环境。并民主推选每组的组长,落实组长职责。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在分组时,每组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小组学习中调动学习气氛,增强合作意识。如我们五年级45人,我按上述的标准各分成9个小组。5个人为一组。组长由学生自己推选。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最好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每次活动我给学生以明确的任务,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有章可循,避免讨论的随意性;各小组长在组内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负责协调交流和讨论的组织工作,使成员都参与进来;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学会探究的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组长"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发言人要代表本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三、 照顾全体学生,重视人人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困。活动中,我鼓励所有的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发表意见,和同学交流感情。在这其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点拨,并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和上课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深化。如角色朗读、表演、辩论、演讲等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四、小组合作注重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小组学习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给学生以独立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个体的思维往往带有独特性,学生自身的感受由于其个体阅历、体验的差异带有主观倾向,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也会有所不同。我通常先安排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另外,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能为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五、提供充分时间,保证从容参与。

  合作活动是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在课堂45分钟内,我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这一阶段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如小组成员间的比赛等,但大体以讨论探究为主。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见解,互相交流,互相探讨。

  六、加强感情交流,做好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报告员不能只有好学生充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二个,可以经常换,具体由各小组定);也可以针对某一组的学习成果大家再次展开讨论补充。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七、运用激励机制,进行正确评价。

  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我认为小组学习中的评价只有让学生参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比比哪一组学得更好,哪一问题探究得比较好,哪里还需要改进等。教师适当点评,并关注小组活动的整个过程,特别要关注那些落后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激励。

  总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总结二:一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随着导学案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认为一年级的孩子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会很乱,不敢放手,其实,一年级的孩子也可以合作学习。你看下课后,几个小伙伴往往在一起玩游戏,玩得很开心,这说明他们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我就想:一年级学生上课时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还会和旁边同学说悄悄话,尤其在口语交际课上不太爱听,不如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适当选择合理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说个够。大胆试一试,就算失败也就无所谓,不就是一节课吗,而且可以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于是,在学习“打电话”时,我就组织学生2人一组讨论,同时向学生讲明合作要求,一人说,另一人听,然后换位进行,最后表演,结果小组的学生热烈地讨论着,绘声绘色地表演着,轻松愉悦地掌握了要学习的内容。没想到尝试之后,发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挺高的,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比起老师的知识讲解效率更高,于是在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时,与其教师自己竭尽全力地去讲解,不如创造条件,利用集体力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不过,我在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过失败,导致课堂很乱。但是我从失败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讲明合作要求,让每个孩子了解合作学习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按怎样的程序去做。其次,合作时间要短,问题一解决,马上停止。如果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就要转移了。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正确评价,教师不能只为了鼓励学生,就只说“好”或“很好”“真棒”“真厉害”等。一年级学生刚学习讨论,为了争强好胜一说到讨论就乱讲、乱喊、一片忙乱。此时,教师的教学评价应以小组为标准,,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互动,有了学习的榜样,讨论效果就好多了,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经常发给一些小奖励,如小组加分、发红花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4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它以人为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较好的帮助。

  我于20xx年开始对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经验,来谈一谈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看法。

  一、制定常规,形成习惯

  由于一些班主任在座位安排上主要根据成绩、身高和纪律,较少考虑学生性别、个性、气质、基础等因素,而日常课堂教学如果简单的把前后桌的同学分成一组,就很容易造成各组之间水平相差悬殊。如此能力较强的一组,很容易地成为活动中的“明星”。反之,弱势学习小组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受挫而成为旁观者,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意义。一些班别的小组虽然精心设计,并且是名实相符的,但是也存在合作学习的学生个体各自的参与程度严重不均的问题。学习优秀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思维活跃,俨然是小组中的“权威”,其他学生则似乎成了“多余人”,懒于思考,坐享他人之成。这使得合作学习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因此,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尊重、差异互补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关键,“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首先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亲和等把四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鼓励不爱讲话的同学先说、多说,教会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避免优生“唱戏”,差生“观戏”的局面出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使全体都得到了锻炼。例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收集资料、分享资源、讨论疑惑、代表发言、整理组合新的内容,每个小组角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样,保证了每个组员的全程有效参与,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为了确保教学程序有效的展开,小组内必须对组员进行明确的的分工。一般我们先选出一名工作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其他成员或是记录员,或是汇报员,或是其他的角色,小组长再根据本组组员的能力情况,选用相对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探究、讨论、交流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在小组内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授《让细节描写扮靓文章》一课,我事先给学生分发了一篇中考失分作文,在教授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后,我要求学生对作文进行细节补加,学生做完后,要求先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选出一篇共同修改,最后请汇报员综合大家的意见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全班42名同学全部进行了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活动性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例如学习了《孔乙己》一课,学生表演课本剧时,我要求每组推荐一名导演,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在组长带领下讨论分工合作。一会儿工夫,节目就开始了,孔乙己、小伙计、店掌柜、长衣帮、短衣帮、小孩子等先后出场,生动的话语,形象的动作,同学们演得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小组合作演课本剧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想象与创造能力,又激发了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

  二、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为了确保语文教学小组的高效合作,语文教师对古诗文、文言文、现代文、作文讲评课教学,也应摸索出相应的较为固定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规律可循。

  比如,对文言文教学,我的方法是:

  前半节课—-组内预习:

  第一步:组内读文(自读,轮读,齐读)(每种文体的文章都有这个步骤)。

  第二步:自译,快速翻译并画出不会之处。

  第三步:组内合作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释题目,查看教辅书,翻译全文。

  后半节课——教师分配任务,各组完成。

  步骤:翻译句子——解释字词(主要是识记生僻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说明句子的作用—-概括段意—-设计要提问的问题(1~2个) —-组内试讲。

  有了明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的无效教学大大地减少了,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活而有序”。

  三、加强指导,培养习惯

  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的推进,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方法外,语文教师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培养学生欣赏同伴的习惯,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有了这些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做到“活而不乱”。

  四、创设氛围,以生为本

  为了能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语文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宽松、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共性”。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充分创设合作氛围,以生为本,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找找有关春天的歌曲,摘录有关春天的优美词句,在上课之前去体验、去感受春天的美。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分享,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高。

  不管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多吸引人,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多高,能够一帆风顺、毫无困难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毕竟是少数。要使学生在困难和挫折中依然积极、主动地去想办法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全程观察、督促鼓励、即时帮助非常关键。例如文言文学习初期比较困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在他们遇到困难、思路受阻时,适当启发、点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欣赏、鼓励、理解和帮助无处不在。

  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例如小组评改作文,教师应做好示范,适时引导。可以先印发两篇中等水平的文章,对其中的一篇精评,以给学生做示范。另一篇文章让学生分小组当场修改,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应该改,哪些地方写得精彩,要求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简评,最后,组长对习作做总结,写出本文的赏析感悟。教师始终在学生中间,帮助学生解决发现的问题。教师的点评既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又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体现教师的主导角色。

  五、规范评价,激发热情

  要使每个同学都能持久地保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热情,必须有可作为动力的评价机制。评价既要体现个人的努力因素,又要体现集体合作因素。但是不少教师对过去分数的评价不满意,对复杂的表格量化也不胜其烦,有没有行之有效但不分流太多精力的评价机制方案呢?

  1、等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评价建议:“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法,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我设计一份“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成长记录”,其中包括“课堂表现”、“合作主持语文学习活动”、“合作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课内外作文评价”、“合作态度”、“写作及参赛成果”等项目,每周开一次小组长会议评价,从而指导下周的学习。我认为语文和其他科目不一样,不应该以分值来衡量,而应该以“优、良、中”三个档次来衡量。

  2、情感评价

  课堂上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评价到位。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首先要耐心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还要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以便进一步探讨。反馈评价时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老师师评相结合,其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点评。

  3、注意评价的技巧,重视小组结论。

  合作结束进行发言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各小组的代表汇报时,把“我认为”,表达为“我们认为”。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应该把常常说的“你说得真好”表达为“你们说得真好”。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认为教师评价的不是最后发言者的功劳而是小组的功劳,并为小组而骄傲。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小组结论。

  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提供他们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合作性学习的适时提出,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尤其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的,有利于他们的探究与创新。抓住合作学习的特点,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在语文课堂上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5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出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因而,合作与交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目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普遍。虽然素质教育已全面推行,但实际课堂教学中“讲授——接受”的传承式教学仍是主流,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虽然“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很早就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实际教学中还远未做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在第二方面做得较多。为追求步调一致,教师包得过多,统得太死,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事实上,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改革过去师讲生听、以教师为主的双边信息交流方式,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体制,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了异质就近组合和任务驱动组合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1.异质就近组合

  异质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毛泽东,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2.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学习组合。任务驱动组合学习一般以2~6人为一组。这类组合一般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

  任务驱动组合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初一上册第三单元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小组学生共同讨论,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并指出其优劣,讨论交流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比如,教学“不要写错别字”后,开展找错别字活动,要求学生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上找错别字,到报纸、杂志上找错别字等;教学“正确使用字典和词典”后,开展查字、词典比赛,要求学生制作词语卡片等;教学说明文时,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教室里的盆栽枯萎的原因,运用学过的说明文写作知识写一篇介绍植物的说明文。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互相讨论,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语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发挥好导学的作用,并要适时地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定了柔性的学习目标,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较好体现了因材施教、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师生一道探讨,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6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它以人为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较好的帮助。

  我于20xx年开始对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经验,来谈一谈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看法。

  一、制定常规,形成习惯

  由于一些班主任在座位安排上主要根据成绩、身高和纪律,较少考虑学生性别、个性、气质、基础等因素,而日常课堂教学如果简单的把前后桌的同学分成一组,就很容易造成各组之间水平相差悬殊。如此能力较强的一组,很容易地成为活动中的“明星”。反之,弱势学习小组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受挫而成为旁观者,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意义。一些班别的小组虽然精心设计,并且是名实相符的,但是也存在合作学习的学生个体各自的参与程度严重不均的问题。学习优秀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思维活跃,俨然是小组中的“权威”,其他学生则似乎成了“多余人”,懒于思考,坐享他人之成。这使得合作学习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因此,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尊重、差异互补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关键,“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首先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亲和等把四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鼓励不爱讲话的同学先说、多说,教会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避免优生“唱戏”,差生“观戏”的局面出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使全体都得到了锻炼。例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收集资料、分享资源、讨论疑惑、代表发言、整理组合新的内容,每个小组角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样,保证了每个组员的全程有效参与,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为了确保教学程序有效的展开,小组内必须对组员进行明确的的分工。一般我们先选出一名工作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其他成员或是记录员,或是汇报员,或是其他的角色,小组长再根据本组组员的能力情况,选用相对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探究、讨论、交流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在小组内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授《让细节描写扮靓文章》一课,我事先给学生分发了一篇中考失分作文,在教授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后,我要求学生对作文进行细节补加,学生做完后,要求先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选出一篇共同修改,最后请汇报员综合大家的意见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全班42名同学全部进行了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活动性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例如学习了《孔乙己》一课,学生表演课本剧时,我要求每组推荐一名导演,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在组长带领下讨论分工合作。一会儿工夫,节目就开始了,孔乙己、小伙计、店掌柜、长衣帮、短衣帮、小孩子等先后出场,生动的话语,形象的动作,同学们演得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小组合作演课本剧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想象与创造能力,又激发了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

  二、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为了确保语文教学小组的高效合作,语文教师对古诗文、文言文、现代文、作文讲评课教学,也应摸索出相应的较为固定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规律可循。

  比如,对文言文教学,我的方法是 :

  前半节课—-组内预习:

  第一步:组内读文(自读,轮读,齐读)(每种文体的文章都有这个步骤)。

  第二步:自译,快速翻译并画出不会之处。

  第三步:组内合作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释题目,查看教辅书,翻译全文。

  后半节课—-教师分配任务,各组完成。

  步骤:翻译句子—-解释字词(主要是识记生僻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说明句子的作用—-概括段意—-设计要提问的问题(1~2个) —-组内试讲。

  有了明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的无效教学大大地减少了,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活而有序”。

  三、加强指导,培养习惯

  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的推进,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方法外,语文教师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培养学生欣赏同伴的习惯,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有了这些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做到“活而不乱”。

  四、创设氛围,以生为本

  为了能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语文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宽松、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共性”。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充分创设合作氛围,以生为本,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找找有关春天的歌曲,摘录有关春天的优美词句,在上课之前去体验、去感受春天的美。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分享,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高。

  不管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多吸引人,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多高,能够一帆风顺、毫无困难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毕竟是少数。要使学生在困难和挫折中依然积极、主动地去想办法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全程观察、督促鼓励、即时帮助非常关键。例如文言文学习初期比较困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在他们遇到困难、思路受阻时,适当启发、点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欣赏、鼓励、理解和帮助无处不在。

  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例如小组评改作文,教师应做好示范,适时引导。可以先印发两篇中等水平的文章,对其中的一篇精评,以给学生做示范。另一篇文章让学生分小组当场修改,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应该改,哪些地方写得精彩,要求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简评,最后,组长对习作做总结,写出本文的赏析感悟。教师始终在学生中间,帮助学生解决发现的问题。教师的点评既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又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体现教师的主导角色。

  五、规范评价,激发热情

  要使每个同学都能持久地保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热情,必须有可作为动力的评价机制。评价既要体现个人的努力因素,又要体现集体合作因素。但是不少教师对过去分数的评价不满意,对复杂的表格量化也不胜其烦,有没有行之有效但不分流太多精力的评价机制方案呢?

  1、等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评价建议:“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法,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我设计一份“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成长记录”,其中包括“课堂表现”、“合作主持语文学习活动”、“合作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课内外作文评价”、“合作态度”、“写作及参赛成果”等项目,每周开一次小组长会议评价,从而指导下周的学习。我认为语文和其他科目不一样,不应该以分值来衡量,而应该以“优、良、中”三个档次来衡量。

  2、情感评价

  课堂上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评价到位。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首先要耐心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还要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以便进一步探讨。反馈评价时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老师师评相结合,其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点评。

  3、注意评价的技巧,重视小组结论。

  合作结束进行发言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各小组的代表汇报时,把“我认为”,表达为“我们认为”。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应该把常常说的“你说得真好”表达为“你们说得真好”。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认为教师评价的不是最后发言者的功劳而是小组的功劳,并为小组而骄傲。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小组结论。

  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提供他们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合作性学习的适时提出,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尤其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的,有利于他们的探究与创新。抓住合作学习的特点,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在语文课堂上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7

  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学生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教师在吸收新知,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均会投入相当多的心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教师也由于小组互动的机会能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并能以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缩短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距离。

  二、了解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二种情况: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冷场。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3、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等。

  三、小组成员的组成有了更科学的分配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但异质分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低分生由于不能高质量的参与而变的消极,聪明爱炫耀的学生也是消极的,因为他们认为同伴太差而不想总是给同伴解释。如果有时能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不同适当进行一些同质分组,学生的合作效果会更好。比如学习任务较开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结论,这时就可采用同质分组,这样更利于发挥积极性,更利于交流。

  四、掌握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专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解决知识的难点。对有疑难的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在作一适当引导后,让学生去合作、探索,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攻克难关。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处。这时运用集体的智慧,全班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好带差,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就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此外,在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五、明确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

  近来,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还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分工:领导者、记录者、联络者、检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增进角色的互赖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都是不行的。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而另一些人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六、了解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从评价功能看,主要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小组合作活动中;激励功能:通过评价,肯定和鼓励被评价者,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教师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导着、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自课题探究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运用合作学习,我将继续边实践边思考。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8

  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学生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教师在吸收新知,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均会投入相当多的心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教师也由于小组互动的机会能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并能以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缩短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距离。

  二、了解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二种情况: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冷场。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3、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等。

  三、小组成员的组成有了更科学的分配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但异质分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低分生由于不能高质量的参与而变的消极,聪明爱炫耀的学生也是消极的,因为他们认为同伴太差而不想总是给同伴解释。如果有时能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不同适当进行一些同质分组,学生的合作效果会更好。比如学习任务较开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结论,这时就可采用同质分组,这样更利于发挥积极性,更利于交流。

  四、掌握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专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解决知识的难点。对有疑难的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在作一适当引导后,让学生去合作、探索,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攻克难关。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处。这时运用集体的智慧,全班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好带差,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就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此外,在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五、明确了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

  近来,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还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分工:领导者、记录者、联络者、检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增进角色的互赖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都是不行的。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而另一些人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六、了解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从评价功能看,主要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小组合作活动中;激励功能:通过评价,肯定和鼓励被评价者,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教师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导着、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自课题探究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运用合作学习,我将继续边实践边思考。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9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所没有的优点。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协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改善学生对学校、同伴、自己和学习的看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也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观察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机会。因而,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营造氛围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生活态度。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独立学习和竞争,而是让学生把相互帮助作为目标,把他人当作合作对象。首先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与别人的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中能学到更多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合作中能学会如何交朋友以及如何与不同的人群交往;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能使学习变得更加生趣盎然。其次教师既是组织者,也要“蹲下身”,有时不妨把自己当作普通一生参与讨论,营造和谐宽松合作的课堂气氛。最后制定合作规则。如: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人人参与;不懂就问;提出不同意见要注意措词与礼节;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帮助别人却不要代替别人去做;少说或不说与合作讨论内容无关的话等等。可以说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

  二、精心组织是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们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班级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比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文中结尾道“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件事主要怪谁?”接着根据学生的’观点把全班分为三组:一认为主要怪父母,二认为主要怪“我”,三认为主要怪万芳。然后要求三组学生先从文中、资料或生活实际中找出依据,再每组选出三位辩手,参加辩论赛。这种以学生观点或兴趣建立的合作学习小组,虽然打乱了学生的座位,有点乱,可如果组织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般的合作学习,每组以4-6人为宜,分组应考虑“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结对就近”的原则,此分组方法若分工明确,组织得当,效果很好。

  对于合作学习小组,我们还可以不定期进行重组,并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组内应设组长、副组长各一人,分设学科小组长记。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副组长的主要职责负责纪律和协助组长的工作,学科小组长负责该学科的课堂活动及学科常规管理。(2)科学的评价机制。课堂展示分等级评价,鼓励教会后进生,关注后进生的课堂表现。(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精心组织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保证。

  三、优化内容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比如教学鲁迅的散文《雪》,在学生整体感知作者笔下南方的雪和北方雪的特点,在阅读后面对本文的赏析,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更喜欢南方的雪,还是更喜欢北方的雪?请说出依据。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大组中又分为若干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可以说学习内容的优化是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关键。

  四、及时干预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教师的干预不可忽视。教师要适当介入,比如要特别关爱极少发言者,要适时把讨论引向深入。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就要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还是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很多学生在讨论时都认为父母重财轻义,我就启发道:

  “羚羊木雕在父母的眼里仅仅是因为它的价钱吗?”学生思考讨论后觉得,羚羊木雕是父亲从遥远的非洲带回来的,蕴含着父母的爱,哪能轻易送人呢?从而把学习引向深入。因而我们要掌握介入的时机,使合作学习有序有实效。

  五、总结评价促发展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问题研究的贡献(是否有创新),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视角。我们应该多用此类的评价:“你们小组真是充满活力的团队!”“第几小组讨论时没讲一句废话,真是不容易,真是一支高效率的团队。”总之,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思维的迸溅中产生思想的火花。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10

  通过本次的网络学习,使我对初中语文教学感想很深,体会很多,受益匪浅。我深深地被专家教授们对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精辟见解所折服,更被班级学员们的参加培训的热情所感染,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要说:“乐中学,学中乐。”站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我走过了困惑,经历了紧张,也曾有过无助,但这些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多。

  一、聆听专家讲课,在收获中提高。打开电脑,我马上就被这样全新的培训方式所吸引住了,特别听了专家们的报告,更是被专家们独到的教育理论所吸引。“书到用时方恨少”聆听了以后,自己的思想真可谓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问题也得到了迎刃而解。他们所讲的东西对我来讲,我的感触非常大,“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要更加重视人文思想的渗透,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加完美。除此之外,老师们讲到同样的文本,时代不同,人文思想也会有所变化,对于文本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层面上,这一点是要注意的。通过培训学习,我明白了人文思想是现代教育中最重要的思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文本。所学的专业课程,使自己的理论功底更扎实了。

  二、与学员们互动,在感悟中进步。本次培训,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再恰当不过了,那就是“天光云影共绯徊,”有的说学生课堂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说对于出现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分肯定,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这样不会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体现了人文关怀。也有的指出这种现象是时常发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家各抒己见,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互动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带来的进步是任何催化剂都无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说,没有互动,就不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宽我的视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因为交流我充实了自己;因为互动,我获得了进步相信。通过学习,我将把自己的感悟应用于实践,到那时,自己的工作将是更加得心应手了。

  三、个人在职研修,在反思中提升。我认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撰写教学反思日志,而且还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其次要明确自己今后所要研究追求的目标: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渗透的自觉研究;在案例中反思——基于教学事例的进行思索;在行动中研究——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案。最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积累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准备好科学依据;(2)把每一节课或平时的教学所思所得及时记录,进行积累为今后的科研准备实践材料;(3)找准自己教科研的切入点,注重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课本上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

  总之,这次培训是一次对教师专业成长极有意义的培训,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11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摸索,总结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经过试用,总觉得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有合作学习这种方法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某一个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型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成为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通过对初中语文新教材三年的教学实践,整理了几个自认为较有心得的合作学习的案例片段,以求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案例1]

  《走进中秋》是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活动课,以综合学习为主,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了解中秋节,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步骤一:把学生分为三组,"中秋节来历"学习小组、"中秋节习俗"学习小组和"中秋节诗词歌赋"学习小组。

  步骤二:经过一个月的资料搜集,各个小组展示成果(制作成课件,并有专人解说)。

  步骤三:重新分四人小组,选取小组成员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手抄报,一人任版面设计,一人负责绘画,一人选材料,一人抄写。

  步骤四:举办《中秋知识擂台赛》,设立了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加十分”,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分门别类整理资料的方法,还体会了分工、合作的乐趣。

  [案例2]

  《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的课文,属略读课文,通过本文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挚爱亲情。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本单元中的三篇表现亲情的文章,已初步掌握分析文章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特色的方法,所以,这篇课文适合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一课时内完成。

  教学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独立阅读课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章的结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方面设计自认为最重要的五个题目,并做好解答。

  第一步骤: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题目与答案:题目设计是否合理、明确;答案是否正确;去掉重复的问题并做整理。教师巡视、指点后表扬问题设计较好的小组。这是本节课内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第二步骤:让问题设计较好的几小组向其他组发起挑战(向他们提问自己小组讨论整理的问题),挑战组可指定应战组内任何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应战同学如遇到难题,可先向组内成员求助,如不成功,可再向其他组求助。教师在旁适时点拨、点评。这是班级内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及小组成员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最后,评选最佳挑战组、最佳应战组和最佳援助者。这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既培养了提问意识和能力,又弥补了个人考虑问题不全面、不透彻的不足,使困难、中、优三类学生各有所获,且兴趣盎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懂得如何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所以在课堂上特别是有“花架子之嫌”的“千锤百炼”的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动不动就互动式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一两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有时还是安排的),外加“声、光、电”,真是一堂“上上下下”都满意的课。不敢苟同,我只能在私下里自己认为,这种“合作学习”实在没什么成效。似乎是最近才明白,其实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协调者、报告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

  1、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影响他人。

  6、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语文合作学习心得 篇12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所没有的优点。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协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改善学生对学校、同伴、自己和学习的看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也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观察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机会。因而,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营造氛围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生活态度。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独立学习和竞争,而是让学生把相互帮助作为目标,把他人当作合作对象。首先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与别人的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中能学到更多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合作中能学会如何交朋友以及如何与不同的人群交往;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能使学习变得更加生趣盎然。其次教师既是组织者,也要“蹲下身”,有时不妨把自己当作普通一生参与讨论,营造和谐宽松合作的课堂气氛。最后制定合作规则。如: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人人参与;不懂就问;提出不同意见要注意措词与礼节;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帮助别人却不要代替别人去做;少说或不说与合作讨论内容无关的话等等。可以说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

  二、精心组织是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们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班级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比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文中结尾道“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件事主要怪谁?”接着根据学生的观点把全班分为三组:一认为主要怪父母,二认为主要怪“我”,三认为主要怪万芳。然后要求三组学生先从文中、资料或生活实际中找出依据,再每组选出三位辩手,参加辩论赛。这种以学生观点或兴趣建立的合作学习小组,虽然打乱了学生的座位,有点乱,可如果组织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般的合作学习,每组以4-6人为宜,分组应考虑“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结对就近”的原则,此分组方法若分工明确,组织得当,效果很好。

  对于合作学习小组,我们还可以不定期进行重组,并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组内应设组长、副组长各一人,分设学科小组长记。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副组长的主要职责负责纪律和协助组长的工作,学科小组长负责该学科的课堂活动及学科常规管理。(2)科学的评价机制。课堂展示分等级评价,鼓励教会后进生,关注后进生的课堂表现。(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精心组织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保证。

  三、优化内容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比如教学鲁迅的散文《雪》,在学生整体感知作者笔下南方的雪和北方雪的特点,在阅读后面对本文的赏析,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更喜欢南方的雪,还是更喜欢北方的雪?请说出依据。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大组中又分为若干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可以说学习内容的优化是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关键。

  四、及时干预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教师的干预不可忽视。教师要适当介入,比如要特别关爱极少发言者,要适时把讨论引向深入。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就要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 “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还是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很多学生在讨论时都认为父母重财轻义,我就启发道:

  “羚羊木雕在父母的眼里仅仅是因为它的价钱吗?”学生思考讨论后觉得,羚羊木雕是父亲从遥远的非洲带回来的,蕴含着父母的爱,哪能轻易送人呢?从而把学习引向深入。因而我们要掌握介入的时机,使合作学习有序有实效。

  五、总结评价促发展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问题研究的贡献(是否有创新),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视角。我们应该多用此类的评价:“你们小组„„真是充满活力的团队!”“第几小组讨论时没讲一句废话,真是不容易,真是一支高效率的团队。”„„总之,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思维的迸溅中产生思想的火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